第七届紫金奖建筑与环境设计大赛决赛圆满落幕|我院项目“多维共生的模式语言”喜获金奖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以“健康家园”为主题,通过有思考、有温度、有品质的创意设计,引领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福祉,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层面构筑人人共享的“健康家园”。
南大建规院聚焦社会热点,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空间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职业组比赛初赛中我院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成绩。12月19日,第七届紫金奖建筑与环境设计大赛决赛圆满落幕,由专家评委、行业评委、媒体评委共同打分,经大众评委投票,最终产生紫金奖职业组金奖2名,银奖3名和铜奖5名,我院项目“多维共生的模式语言”喜获金奖。

01

金奖作品:多维共生的模式语言

设计团队:窦平平、刘彦辰、杨悦

后2020全球面临挑战,众多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牵涉其中,并非建筑师们能够通过直接的空间干预进行应对。然而,空间环境对个体生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触媒作用,在"生命-环境连续体”的视野下,我们得以小中见大,在新兴技术和生存挑战的双重语境下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健康家园。延续经典著作《建筑模式语言》提出的"模式化"设计方法,我们直面新挑战,在规划、建筑和构造三个层面进行整合性和提升性设计。针对未来人居的公共卫生和健康需求,我们提出并在设计方案中实验性地应用了24个"模式”着重“模式语言”的空间化和易建性。

项目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镇高岗村,作为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乡村赋能中心的工作站,致力于推行创意农业理念,服务于教育、展览、文创工作室、旅居、休憩景观的复合与多样需求。该项目包括三处小型公共建筑。

02

初赛二等奖项目:丹凤街空间碎片重塑与夜市重生


设计团队:王铠、廖杰、沈雨辰、王问、陈铭行、朱凌云
张恨水笔下的小说《丹凤街》, 是独一无二的民国南京市井文化风俗长卷,号称民国南京的“清明上河图”。在小说中丹凤街是一处老式市井,鹅卵石铺路,路侧排立着油盐杂货店,米铺、柴炭行、酱坊、茶馆、菜场、鱼市、布店等也是人声鼎沸。时光流转今日,丹凤街成为数码电器的代名词,人口密集商铺林立。对于新冠疫情带来的新契机,始于2002年的"丹凤街夜市”, 再次回到市民的生活。设计的选题试图发掘城市中心密集区街道空间的潜力,而现实是拥挤和碎片化的街道物质空间,同多样化市民公共生活需求之间的冲突,集中的体现之一便是夜市这种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夜市分为商圈夜市,观光夜市,流动夜市,而丹凤街由于其特殊的文脉,将兼具综合特征。
设计策略
一、街道碎片
建筑界面断续变化,道边停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密集,公共设施无序叠加、人车混行交叉。
二、空间重塑

道边停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是街道空间的最大的消耗,包括临时卸货的占道情况,更加加剧了停车给街道空间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夜市规划
1、设计倡导一种"分时路权”的概念,希望在夜市期间(避开交通晚高峰, 7 : 30-12 : 00 )重新划定停车范围,空出更多步行夜市空间。
2、进一步优化夜市空间的功能构成与空间体验,自发零售区,有序餐饮娱乐区,市民漫步休闲区有机融合。
3、设计载体"分时路权”——可变停车范围;
可变车道范围自发零售区——共享移动贩售小车;
有序餐饮娱乐区——共享移动贩售;

汽车市民漫步休闲区有机融合——艺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