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奖-2017|南大建筑斩获1金1银2铜

10月12日,2017第四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在宁举行。南大建筑众参赛项目表现优异,受到决赛评审委员会一致好评,并最终取得职业组1金1银2铜的好成绩。



本届紫金奖决赛地点设在南京江宁区石塘互联网会议中心,该项目位于享有“中国最美乡村”美誉的南京市江宁区石塘人家,由南大建筑设计建造,并于2016年竣工完成,建筑面积约3000㎡。这也是该项目建成之后,首次承办紫金奖类的决赛赛事。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是“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重要赛事,自201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本届大赛以“田园乡村”为主题,聚焦乡村,以“真题实做、实用创新”为原则,以真实乡村为创作题材,旨在引导社会对乡村的广泛关注,激发设计师和各界人士对乡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此次大赛共吸引了6个国家、26个省份/地区、106个城市、134所院校、253家设计机构逾5000人次参赛,收到各类报名参赛作品1089项。各参赛作品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后,职业组与学生组各有10项作品入围决赛。



决赛设作品演示和选手答辩两个环节。最终,经过激烈的现场角逐,南大建筑参赛作品获得了评委、媒体、村镇代表及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其中,“扬州市广陵区沙头村永加永太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获职业组金奖,“点状文化驱动——江南古村复兴计划” 获职业组银奖,“圩上慢村——南京市高淳区夹埂村更新设计”和“南京桦墅村民艺展览馆——三房三法”获职业组铜奖。此外,在学生组的对决中,来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参赛作品“三生三世,十里飘香”及“匠作-桐庐深澳古村景松堂改造设计”同样表现优异,分获学生组银奖及铜奖。



  扬州市广陵区沙头村永加永太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  


获奖级别 / 职业组金奖

主创设计 / 张雷、王铠、袁子燕、裘嘉珺、孙婧楚、彭运仲达



01|项目概况


沙头村地处扬州沿江开发的南大门,南濒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以江、水为骨架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了沙头村独特而典型的“圩田”聚落风貌,成为“农耕文化”传统的载体。沙头村永太、永加组示范区总户数为104户,总人口395人;总面积1673亩,其中:农用地1465亩,建设用地208亩。



02|规划目标


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传承;长三角腹地乡村产业复合提升的样本;苏中城市近郊乡村创新发展的示范。



03|规划策略


  • 产业:以“蔬艺”为主导业态,从单一大田生产,衍生“园艺农业”,蔬艺文化产业;

  • 土地:现有土地资源经过局部调整,流转,安置,合理布局提高土地价值;

  • 空间:村落整体空间以水系为框架,水系的梳理、治理,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完善,是风貌呈现和产业发展的基础。重点建筑激活社区,基础公共设施配置+复合商业运营空间,高效持续发展,营建和谐田园社区。



04|规划特色


特色圈层多重复合。原住村民生活圈:老庄台+新村,商业经营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人文地景生态圈:江-田-林-居传统格局,农田+农园;空间结构体验圈:游览游憩线路+生活服务主干;城乡一体消费圈:农业产品多样化商业化,消费个性化体验化。




  点状文化驱动—江南古村复兴计划  


获奖级别 / 职业组银奖

主创设计 / 殷奕、周凌、吴超楠、谢锡淡、姚梦、吴婷婷、田金华



中国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迅速消失,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是江苏屈指可数的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一个。杨桥始建于元代以前,为了便利街市的南北交流,当地人就把一棵大杨树砍下来,建成一座杨树木桥,故称“杨桥”。百年前的杨桥古镇富贾云集,贸易发达,聚集着多家戏院、茶馆、酒店、当铺、寺庙和富商宅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与《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何其相似!村中有一座老戏楼,位于桥口,曾是全村百姓的公共交往场所,而如今门庭冷落车马稀,复兴戏楼是方案开展的契机。设计希望以文化的力量驱动乡村复兴,增加乡村的公共性,以点带面挽救最后的江南传统村落,重新恢复《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好风光与繁荣景象。



 圩上慢村—南京市高淳区夹埂村更新设计  


获奖级别 / 职业组铜奖

主创设计 / 刘铨、程超、王峣、葛鹏飞、扈小璇、徐洋、刘宣、臧倩、于明霞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夹埂村更新设计围绕 “圩”与“慢”这两个与城市形成互补的乡村特色元素展开。“圩”体现了人与水这一自然要素的共生关系所呈现出的村庄被万顷蟹塘环绕并沿圩埂临水延伸的优美形态。 “慢”则是与城市相比较而言的乡村生活写照,村民依照四时变化,划着小船往来蟹塘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随着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年人离开村庄。单一的产业以及其生产的周期性,更使平日里的村庄了无生气,逐步衰落。



利用与城市的互补优势,使夹埂村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本设计的重点。“圩”方面,设计强调了河道的各种要素(如桥梁、岸线、码头、埂上临水民居等)和蟹塘两部分。在此基础上,以“慢”的植入吸引游客和村民的回归。



设计提取了四项内容:1、慢活——依托螃蟹养殖业,提取乡村特色活动,以一定的公共空间载体来吸引游人,激发乡村更新的动力;2、慢游——通过步行、骑行、泛舟等村庄慢行系统的规划组织,把村中的慢活内容串联起来;3、慢居——强调了村民回归,形成自主的可持续发展力量,结合自然把民居转化为慢生活的载体;4、慢更新——在更新时序上按照村庄的生长逻辑,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完善。



  三房三法—南京桦墅村民艺展览馆  


获奖级别 / 职业组铜奖

主创设计 / 傅筱、潘幼建、奥珅颖、施琳、万军杰、徐雅甜、赵霏霏



项目属于南京美丽乡村改造工作的一部分,组织方希望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对桦墅村中几栋具有特点的民居进行着重改造,来带动村落的整体复兴。例如:村口的乡村铺子和村中的染坊、酒庄、书屋、茶栈等。本案为民艺展览馆,规模较小,改造和新建各约100平米左右。



三个房子三种方法:通过对场地内三栋房子质量的评估,对呈现不同品质等级的三栋房子采取三种不同的改造方法。1#房为石墙加砖墙砌筑,墙体风貌和质量较好,但屋面已经破败,留存的钢桁架却也展示出当地的建造智慧。方法:1,老屋架再利用,利用原有钢桁架构建新的钢结构独立支撑体系,保证房子结构强度;2,原有房子开窗较小,室内幽暗,通过架高屋顶,形成高侧窗,改善采光;3,新置内胆,增加保温隔热层,改善室内物理环境。



2#房为石砌墙体加内部木框架结构,是具有地方特点的建造方式,因为整体质量和风貌较好,所以完整保留。



3#房为在原有老房子上采用空心砌块临时搭建的建筑,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方法:1,将其主体拆除,保留老墙和原有基础,呈现原有历史痕迹;2,置入伞状结构,解放墙体,减少老基础承力。